【为营造书香氛围,激发全院干警读书热情,推动形成“以读促思、以思促行”的良好学习风尚,君山区人民检察院于今年三月份成立读书兴趣小组,通过个性化心得分享促进跨部门思想碰撞,推动阅读成果转化为工作实践动力。】

近日,君检读书兴趣小组开展了第一期读书分享会,来自不同科室的成员们齐聚一堂,在阅读中启迪智慧,在交流中凝聚共识。
书中自有天地宽,心中自有大格局
“你最近读过的哪一本书让你印象最深刻?”在书籍分享环节,成员们围绕各自喜欢的书籍,以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分享感悟,交流心得,畅谈生活。

《共同犯罪论》——副检察长袁如意
这本书系统梳理了共同犯罪的核心理论脉络,对共同故意的认定、共犯类型划分、责任归属界限等关键难题进行了精辟阐释。“书籍是连接法理与现实的桥梁。”在看这本书时,我融合专业背景进行深度思考,理清刑法理论的逻辑框架,借助书本知识在日常案件中正确把握“共同犯罪”的边界,将书本的知识转化为办案的专业能力。

《人间清醒三部曲》——第三检察部方蓓
这本书文字质朴但直击人心,教会人在工作中保持“清醒”——既要在接访等工作中不被信访人情绪左右,先理清事实再安抚,又要警惕将“常识”当作真相,以证据为依据处理案件。“清醒”是如猫头鹰般在纷杂中捕捉关键,既坚守法律底线又保留人心温度,这让我在整理卷宗、协助办案等工作中始终保持独立思考,不受外界干扰,未来也将携此“清醒”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岗位上继续前行。

《见树又见林》——分享人杨洋
书中“见树”即关注个体表象、“见林”即洞悉社会系统结构的核心观点,作者关于每个人都在司法、教育等社会系统中相互影响的论述,让我反思检察工作中不能仅停留在处理个案的“见树”层面,更要“见林”——如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需透过个体行为探究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系统因素,以同理心推动人性化改进。书中“一视同仁不等于公平”的理念,深化了我对检察机关“宽严相济”等司法政策的理解,认识到制度设计需考量个体差异与系统不均。

《亲密关系》——分享人周紫薇
读这本书时,仿佛在照一面映照情感本质的镜子,书中对“月晕现象”“幻灭阶段”的剖析,让我突然理解了许多亲密关系中矛盾的根源——我们常将理想化的期待投射在伴侣身上,却在现实碰撞中陷入指责与逃避。最触动我的是那句“真正的亲密不是永不争吵,而是争吵后依然选择理解彼此的脆弱”。这本书教会我用更坦诚的沟通替代防御,比如将“你总是忽略我”换成“我需要你多告诉我你的想法”,这种转变让我在关系中不再执着于输赢,而是学会在差异中看见彼此的需求。
在阅读中拓宽视野、理解世界
除了对具体书目的分享,还有成员从更宏观的角度谈到了自己在读书过程中收获的一些心得体会。

工会主席张治:“为什么愚公90岁了才发现要移山?”“移山的位置会不会出现新的愚公?”之前我读书的时候很少会思考,但最近读到一篇分析《愚公移山》的文章,突然感觉出了一些读书的味道和乐趣。我思考总结了一下,认为读书应该秉持四个要点。一是“带着抬杠去读书”,不读死书,对作者观点敢于提出反驳以品出真味;二是“带着挑战去读书”,不迷信权威,对“绝对正确”等表述保持警惕,保留个人观点;三是“带着时代去读书”,知晓知识有保质期,及时淘汰过时内容;四是“带着生活去读书”,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如把沟通技巧、理财知识付诸行动。作为检察人员,办案时更应理论联系实际,兼顾政治、法律与社会效果,避免生搬硬套,从读书中汲取智慧以更好地工作生活。
办公室刘庆娇:今天是第一次读书分享,比起谈读书心得,我更想谈我是怎么从刷手机转向读书的。首先为自己设定“每天读书即可”的微小目标,避免因目标过高而挫败,在时间利用上,珍视工作之余的碎片时间,在办公室和家里各放一本短篇散文集,减少物理障碍。在坚持过程中,灵活调整方式,如通过陪孩子做作业时阅读、睡前看公众号文章等来保持阅读习惯。我发现这样坚持下去,五天左右便能看完一本书,这也让我认识到零碎时间的价值,不仅减少了焦虑,更相信每一份付出都会在某一刻带来回报。
愿我们在书海中继续前行
活动最后,副检察长袁如意对本次读书分享会作总结讲话。她认为本次读书分享不仅展示了同事们的思考深度,也体现了我单位良好的学习氛围与进取精神。”她鼓励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将读书作为提升认知、凝聚共识的重要方式,希望大家能够在读书中成长,在分享中升华。
让我们继续以书为伴,向内扎根、向外生长。敬请期待第二期读书分享会,我们书香再会!